以生为本,因材施教,促进孩子学好成才
-----我校办学主张的新思考与新实践
淮安市盱眙县天泉湖中学 张波
摘要:“学校是校长的作品。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作为学校办学的第一责任人,对学校发展乃至国家发展的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校长的办学主张直接影响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关键词: 办学主张 以人为本 因材施教 学好成才
正文:
一、办学主张的主题概念
以生为本,因材施教,促进孩子学好成才
二、办学主张的背景分析
天泉湖中学是一所公办农村乡镇中学,内涵建设要求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发展自己,在办学理念、办学风格、基础人才培养等方面力求做到有自己特色与追求。我们这所农村中学,学生的特点是两级分化相当严重,不管是学生成绩,还是品德,分化都十分严重。成绩好的学生有一部分,成绩差的近乎弱智的学生也有相当一部分。品行方面,有好的学生,但父母不在身边,缺乏管教,品行恶劣学生也有不少。正因为如此,结合学校实际、学生个性特征和社会综合发展需求,我们把构建“以生为本,因材施教,促进孩子学好成才”作为办学主张,积极构建能够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分层教育与多元评价教育机制。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注重学校质量提升;注重管理精细,注重文化立校,注重特色和创新。
三、办学主张的理论依据
教育家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和”是和谐、协调。“不同”是每个人都有个性、有特长。“和而不同”指大家目的明确,方向一致,步伐协调,但又个性良好,特长尽显。提倡的就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思想。所以教育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不同,为学生的自由发展服务,让儿童学会自我发展。自我发展是教育的根本目的之一,也是目前教育未解决的最困难的问题之一。“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每个孩子都有成为“千里马”的潜能,关键是否会有“伯乐”出现来给孩子以机会。
奥地利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家弗洛伊德说:“人人身上都蕴藏着无限大的潜能,有意识用在工作、学习的能量不到总能量的59%。有41%的能量没有被发挥出来,它被深深埋藏在我们体内。”每个孩子都具备成才的潜质,每个孩子都具备自己独特的优势,关键在于孩子能否激发出自己这些潜在的“资源”。我们教育孩子的目的很大意义上就在于此。在教育孩子细节中要注意发现孩子的潜力和优势,然后把它放大开来,这就是孩子未来成才的“潜力”。如何发现孩子的潜能和优势,如何正确地帮助孩子发掘出来,激励孩子朝着自己潜在的优势方向前进。不要只看到孩子的缺点和不足。这就是打开孩子心里那把“锁”的“钥匙”。
成功专家罗宾曾说:“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着我们去唤醒他。”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闪光点,作为老师和家长,要掌握孩子的个性特征,了解孩子的长处和短处,挖掘孩子的潜能,因材施教,扬长避短,这样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四、办学主张的新思考
“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新课标的核心理念。现代教育观点认为:谁获取知识谁就是课堂的主体。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一位学生,因材施教,注重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发展每一位学生的个性是现代教育的根本目标。课堂教学自然应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它应该在成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阵地,使每一位学生都能在学习中主动自觉进入丰富多彩的天地,感受知识的魅力,享受学习的乐趣,体验收获的成功,发展自己的个性,完善独立的人格,提高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因材施教”。因材施教是教学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因材施教是孔子重要的教学思想。他在教学中随时注意了解学生。他有时从学生的优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子路果敢决断,子贡通情达理,冉求多才多艺;有时从学生的缺点方面分析,如他曾指出高柴愚笨,曾参迟钝,予张偏激,子路鲁莽;有时对不同的学生作比较分析,发现他们相互之间的差异;有时还从才能专长的角度分析,指出有的学生德行突出,有的学生长于辞令,有的学生擅长政事,有的学生熟悉古代文献。正因为他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才能对专长了如指掌,因此能针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使不同的学生各得其益。如子路问孔子:“听到一个道理就马上去实行吗?”孔子答:“有父兄在,怎么能够听到了就去实行呢?”冉求也问同一问题,孔子却说:“对,马上就去实行。”别的学生不理解孔子对同一问题而有两种回答,孔子解释说:“冉求一向行动迟缓,所以我鼓励他大胆干;子路一向胆大好胜,所以我要他请示父兄而后行,有意压压他。”
可见,对学生个性特点的准确把握,是因材施教的前提;而“不能正确把握学生个性,所进行的教育,犹如在黑夜中射箭”。
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养,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的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具有丰富的现代内涵,在不同的学习场合之中,不同类型、不同能力水平学生的学习表现是极为复杂的,需要教师凭着自己的经验和智慧灵活地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因材施教对于教师、家长、学校的要求以及教育公平的实现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由于实行的是大规模集体教育,因材施教是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做到的教育境界。
五、办学主张的初步成效
(一)个性化学习,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
我校从道德、文化、健康等六个方面素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整体构建起了关注差异、分层评价、立足过程、多维互动的多元评价体系,为学校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落实多元评价个性教育、创设适合每个学生成长的教育环境,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
1.通过目标引导,实现个体教育的差异性发展。为具有不同秉赋和不同潜能的学生提供发展个性、开发潜能的机会。教学过程中我们增加综合选择性内容,让学生运用适合自己的认知方式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展示自我、享受成功;根据学生实际分层布置作业,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自己能力范围内得到有效的训练;定期组织各种形式的文体、科技、社会实践等活动,使不同个性特点的学生都能充分地施展自己的个性特长。近年来,学校在江苏省文明办、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广电总局联合举办的第三届省青少年创意创新大赛中荣获优秀奖,荣获淮安市优秀社团、淮安市优秀图书室、淮安市优秀实验室等称号,学生沈驰荣获全国汉字听写大赛淮安市一等奖。
2.不同学生有不同的认知方式和特长,要满足不同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必须关注学生个性差异,激励学生自主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展现个性魅力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让他们收获自信,在积极参与中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学校多次获得盱眙县阳光体育联赛一二三等奖,荣获县象棋比赛一二等奖。多名学生荣获县级及以上各项比赛一二三等奖。
(二)多元评价机制,让每个学生能自信面对
我们运用多元评价教育机制为学生架设成功的桥梁。教师为不同层次、不同个性的学生设计展示个性的机会,对学生从不同角度给予充分地肯定,以此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充分调动了学生个体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充满自信面对现在和未来,每一个学生都能昂起头来自信地走向成功,有利于学生健康可持续发展。2012年以来,学校连续获得县职教招生一二等奖,2017年获得镇政府颁发的“教育特殊贡献奖”等。
(三)课堂教学模式,还原了教育本色
分层教学模式还原了教育本色,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和创造性,注重培养和锻炼学生多方面的素质,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获得知识,健康发展,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也显著提高。近三年,学校教学质量三年三大步,实现历史性跨越。学生毕业率、巩固率、合格率等均达到或超过县局下达的指标。我们积极组织实施“一师一优课 一课一名师”活动及各种教科研活动,不断提高教师业务水平。其中一位老师优课获部优,两位老师获省优,四位老师获市优。学校连续六年获得县教育局颁发的教育教学质量一二等奖。
几年来,我校走出了一条适合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的教育之路,促使每位学生都有符合自己发展的前进方向。逐步形成了“以提高课堂效益为主线,以特色创建为抓手”的《农村中学学生综合素质星级评价体系》。学校教育教学成绩显著,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成功经验在全县推广。
五、实践中的工作反思
“以生为本,因材施教,促进孩子学好成才”的办学主张实施以来,学生可持续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学校管理工作的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仍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注重升学率,活动难以执行;学校制度齐全,难以落实;民主管理松懈,意识淡薄;教育评价偏失,不尽科学;师资力量不平衡,技能科教师不足等。
当前,农村教育事业面临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和难得机遇,同时也存在困惑。困难与希望同在,挑战与机遇并存。我们应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让科学的办学理念成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的理论指导。
1.加强思想教育,更新教育观念。加强理论学习,进一步认识到教育思想领导的重要性,树立教育思想领导的意识。处理好教育思想领导与学校行为领导的关系,立足于教育与师生的发展来处理各种事务,善于把教育思想体现在教育管理中,通过多种途径,实现教育思想的统一和观念的转变。
2.注重目标管理,实行长效机制。必须根据学校的师资水平、生源质量、教学条件、社区环境、校风校纪等,逐步巩固完善办学主张,提出在一定时期内能够实现的办学目标。实施目标管理,建立目标实现的保障系统和考评系统。加强管理,培养复合型教师,保证目标的顺利实现。
3.协调几种关系。主体和全员的关系;阶段考核和过程考核的关系;表扬与批评的关系等,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4.注重情感管理。学校管理的起点和归宿是人,学校管理的动力和核心是人,学校管理的成败取决于人。学校管理中,在发挥职权的影响力的同时,还要注重情感投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等待人。以自己的质朴、热情、善良的美德待人。在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同时,不仅关心教职工的政治方面的进步和要求,而且在学习上、生活上帮助他们解决一些实际困难,做他们的贴心人,逐步形成祥和向上的良好风气。既要促进每个学生学好成才,又要全面提高教师的幸福指数。
【参考资料】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
2. 范秋明《学校办学的哲学思考与实践》
3.武庆新:《只有不懂教育的父母没有不能成才的孩子》中国商业出版社 2012年
4.托马斯・阿姆斯特朗:《每个孩子都能成功》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