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册数学《比的认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比的意义,掌握比的读写方法,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求比值。
2、使学生经历探索比与分数、除法关系的过程,初步理解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会把比改写成分数的形式。
3、使学生在活动中培养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1、出示长方形。出示条件:长3米,宽2米,你能求什么呢?
预设可能提出的问题:
(1)周长和面积 (2)长比宽多几米?(3)宽比长短几米?(4)长是宽的几倍?(5)宽是长的几分之几?师:哪些问题是表示两个量之间的倍数关系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长与宽的另一种关系:比。
二、共同探讨,学习新知(1)比是一种什么样的概念?学生自学课本p68页例1,看看谁能弄懂这一部分内容。
(2)交流小结:
板书:长和宽的比是3比2,记作3:2宽和长的比是2比3,记作2:3(3)说一说:2∶3和3∶2中,比的前项和后项分别是是几?
(教师指出比是有序概念(更多内容请访问首页:wwW.),颠倒比的前项和后项,意义会发生改变)(二)、完成试一试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用比表示两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比如这瓶洗洁液,上面的使用说明就是用比来表示的。(呈现“试一试”)(1)指图中的1∶4,问:这里的白色部分和蓝色部分分别表示什么?你知道1∶4表示什么吗?
(2)把每种溶液里的洗洁液看作1份,水分别可以看作几份?
(3)还可以怎样表示每种溶液里洗洁液和水体积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比如这个1:4,表示1份洗洁液要加4份水,也就是说水的体积是洗洁液的4倍,洗洁液的体积是水的1/4。)三、教学例2(一)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比已经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例子。(呈现例2)1、 想一想,我们怎样求两人的速度?
2、 2、学生计算答案,汇报填表。
3、明确:因为速度=路程÷时间,速度实际上表示了路程与时间的关系。我们也可以用比来表示路程与时间的关系。(出示:小军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15。)900∶15表示什么呢?(路程÷时间。)4、你能用比来表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吗?(出示:小伟走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比是900∶20)(二)、理解比的意义1、刚才我们已经得出了不少的比,仔细观察一下例2中的比:900比15,900比20,以及例1中的2比3,3比2等等,你觉得比又可以表示两个数之间什么样的关系呢(板书:两个数的比 两个数相除)2、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再引导:例1中的比表示两个数的倍数关系,例2中的比表示路程÷时间,不管是例1、例2还是练习中的比都表示两个数相除。所以两个数的比到底表示两个数的什么关系?(板书:一种相除关系)(三)、认识“比值”、及与“比”的区别:
1、明确了比的意义,我们一起来算一算,上述比的前项除以后项的商是多少?
我们把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
2、说说这几个比值分别表示什么?
3、 讨论:同学们觉得比与比值的区别在哪里?
(比表示两个数相除的一种关系,由前项、比号、后项组成。比值表示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比值是一个数,可以是分数、小数或整数。)(四)、“试一试”
1、 完成“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2、教师介绍:根据分数和除法的关系,两个数的比也可以
第1页共6页
写成分数形式。例如,2∶3除了写成这种形式以外,也可以写成分数形式的比:3/2。(板书:3/2)注意这时应把它看成是一个比,而不是分数,所以先写比的前项,再写横线表示比,最后写后项,仍应读作3比2。)(五)、比、除法和分数的关系1、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交流得到比与分数、除法的关系:比的前项、后项、比号、比值分别相当于除法算式或分数中的什么吗?比的后项可以是0吗?(根据学生的汇报填表)相互关系 区别比 前项 比号(:) 后项 比值除法分数1、完成“练一练”的1、2、3小题。
3、完成练习十三的第4题。
4、糖水的甜度(1)(出示:两杯糖水,并标出糖与水的质量的比,第一杯1∶20,第二杯1∶25)你知道哪一杯水更甜吗?为什么?
(2)(出示第三杯糖水,标出糖4克,水100克。)你知道这杯糖水和刚才的哪一杯一样甜?先想一想,再与同桌交流,说说你是怎样比较的?
(3)根据第一杯糖和水质量的比是1∶20,你能说出第一杯糖与糖水质量的比吗?
5、 知识介绍:
同学们,其实比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你听说过著名的“黄金比吗?”(课件介绍“黄金比”)。
五、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们有什么收获吗?还有什么问题吗?
(二)一、 提供实例,感受比的意义。
情境一:哪几张照片更像?
师:(投影示淘气的相片a)这是我们熟悉的小伙伴——淘气。智慧老爷爷帮他制作了一些相片。(出示b、
c、d、e)仔细观察图片,哪几张与图a比较像?
学生观察图。思考,回答。
可能会这样回答:图c与图e不像,一个变胖,一个变瘦。
图b与图d,一张变大,一张变小。
若出现这样的情况,教师再引导:你能用像、不像或变形这样的语言来说一说吗?生:……师:图片b、c、
d、e都是长方形。为什么bd像,ce则变形了。你能猜测一下其中的原因吗?生:……师: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上面这些长方形的长和宽之间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们拿出格子图,我们按5张图片的形状画在方格纸上,请大家仔细观察每一个长方形,填一填、比一比,在小组里说一说自己的发现。 小组活动,教师巡视。 组织交流。
1、abd三个长方形的长都是宽的1.5倍,宽是长的三分之二。而ce不是。2、d的长和宽分别是a的2倍,a的长和宽分别是b的2倍。师:(小结)原来abd这三个长方形,它们的长和宽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倍数
关系。你能按我们刚刚的发现给这些图形分类吗?
情境二:谁的速度快?
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像这样的问题: 投影出示情境:师:从图中,你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请翻开书本专49页,填在表格里,并口答出结果。组织交流。
情境三:哪个摊位的苹果最便宜?
师:我们再看一个问题:展示情境,说一说所获得的数学信息,与解决问题的办法。填在表(2)上。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
联系情境2与情境3。
师:你通用自己的话说 ……此处隐藏2550个字……测一下:哪种情况投掷的距离远呢??? 四、尝试应用,解决问题
教材60页试一试,操作应用。
提醒学生:要认真细心地确定每条直条的高度,用不同的颜色直条表示城镇居民的农村居民平均每年旅游消费的情况。
五、实践应用,走向生活。
教材60页,实践活动。
六、总结全课,储存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还有什么不清楚的问题吗?
第四篇:(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生活中的比练习课生活中的比练习课
教学内容:生活中的比练习,完成课本第51页的第3题和实践活动。
教学目的:
1.进一步理解比的意义,能正确读写比,会求比值,理解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2.能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感受比在生活中的广泛存在。
3.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认识到许多实际问题可以借助数学方法来解决,
并可以借助数学语言来表述和交流。
教学重、难点:利用比的知识解释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
教学具准备:课件,学生准备软尺。
教学过程:
一、说一说
说一说你对比有哪些了解?
二、基础练习
(一)填一填。
1.甲、乙两种方砖,边长分别是80厘米、30厘米.它们边长的比是():();它们个
积的比是():().
12.一辆汽车小时行驶20千米.这辆汽车行驶的路程与所用时间的比是():(),比5
值是().
3.美术小组男生人数和女生人数相等,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
4.小明家养15只鸡,5只鸭。鸡和鸭的只数比是():(),比值是(),
表示()是()的()。鸭和鸡的只数比是():(),比值是(),表示()是()的()。
85.=():()=()÷() 9
16.():()==()÷6=6÷() 3
(二)对还是错.
1.六(1)班男生和女生的人数比是24:23,那么女生和男生的人数比是23:24.( )
2.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2,甲数和乙数的比是3:2.() 3
3.一个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比是2:3,就是说这个长方形的长是2分米,长是3分米.
4.小红的身高是1米,妈妈的身高是158厘米,那小红和妈妈的身高比是1:158.
5.糖和水的重量比是1:50,糖是糖水的
(三)求比值
28226:390.25:1.21::250克:1.2千克 39151.() 50
(四)练一练
课本第51页的第3题。
1.独立思考、组内讨论、汇报交流
2.独立思考后交流
说说比和比值有什么区别?(引导学生正确区分比和比值)
3.说说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发现比值越小,坡度越平缓。)
三、实践活动
量一量,找出你身体上的“比”。
组内合作测量、 写出找到的比并计算比值、汇报交流。
四、拓展知识
教师介绍黄金分割比。展示雅典古城的巴台农神庙和它的剖个图。
五、全课总结
对比你又有什么新的认识?
六、布置作业。
在教室里,找一找“比”,与同伴说一说
教学反思
第五篇:(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复式折线统计图 2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61—6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力目标: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3.情感目标:初步学会制作复试折线统计图,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合作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你们回想我们这里近3个月的下雨情况。
同学们很注意观察事物。深圳的雨季集中在7、8月份,降水量也最大。出示2014年的甲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
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你觉得可以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这些原始数据?选用那种方法最好?
制成折线统计图有什么好处?怎样制作?
老师又提供了2014年的乙市月平均降水量一些数据?这时你们又会用怎样的形式来清晰地表示出两个城市的月平均降雨量呢?
现在到小组里将自己的想法说一说,形成共识。重要的一点是,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二.分析交流,探究方法。
1.学生交流:
(1)为什么要选择这种统计方式。
(2)这种统计方式有什么好处。
(3)通过举例的方式说明自己的想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将复式条形统计图与复式的折线统计图进行比较。从中说明两者的关系与功能。
2.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制作成条形或折线统计图,并由两位学生板演并进行分析。
3.教师对学生在黑板上的统计图进行讲解。
(1)应该注意些什么?教师主要要解决图例问题。为了能清晰的表示两个量,我们可以用实线与虚线来表示。也可以用两种不同颜色来表示。
(2)教师引导学生对统计图进行分析。从统计图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结论。(教师在这里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想一想进一步分析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不同的观察角度。)
4.通过比较,形成共识。
通过比较大家都认为选用复式折线统计图更能反应这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
三、激发兴趣,走向生活。
生活中还从那儿见过这种复式折线统计图?
课前出示的生活中的实物复式折线统计图。
四、尝试应用,解决问题。
1.完成教材第63页的“试一试”。
完成教材第63页中两个城市平均气温统计表,根据表里的数据,你了解了什么?
2.教材65页实践大本营自主完成,思考一下,有什么需要一集体解决的。
3.生活中有什么需要用到复式折线统计图的?自由叙述。
五、总结全课,储存新知。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还有什么不清楚的问题吗?
推荐访问其他精彩范文: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圆的面积》教案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数学试卷:百分数应用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