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村民情日记(精选多篇)

时间:2024-12-31 22:58:05
王家村民情日记(精选多篇)[此文共10113字]

5月8日 星期日 阴天

十堰日报社“三万”活动工作组带着铺盖行李进驻茅箭区茅塔乡王家村,转眼两个多月了。来的时候,报社党委把我们召集到一起,提出了很高要求,一定要达到“机关转作风,干部受锻炼,农民得实惠”的目标。这段时间,虽然没有给农民谋到什么实惠,可是我们受到的教育实在太深刻了,改变了我们过去在机关的很多想法和看法,其中就有三个“完全没想到”。

没想到农村发展变化这么快

按照必须完成“十个一”的规定动作要求,要联系一户特困户。村党支部书记易敏想了想说,就定村里的王朝祥那一户吧,老两口都六七十岁了,抱养的一个女儿远嫁竹溪,算是最困难的一户。沿着到户的水泥路缓缓上了一个小坡就到了王朝祥家。三间正屋,两间偏厦都搪得雪白。进门一望,横梁上挂了一大趟子腊肉,有的已黢黑,不知是哪一年的。堂屋大桌子上放了一大簸箕小麦,靠墙根是一蛇皮袋子包谷糁。我们到灶屋转了转,吃的自来水,烧的省柴灶,灶后4个大瓦缸一字摆开,揭开缸盖一看,里面都装着满满的小麦,怕有上千斤,两年都吃不完。和主人聊了聊,他们都享受着低保。

王朝祥是王家村四组少数几户住平房户之一。这个小组不几年就陆续有31户盖起了20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水泥路、自来水、电、网线通到家家户户。看病有合作医疗,老弱病残有低保。谈起这几年农村贯彻落实党的强农惠农政策的新变化,三组农民老汉王明忠说,如今我们这里老百姓的生活比过去地主老财强十倍都不止,说罢哈哈大笑。

没想到干部群众关系这么好

我们工作组把这次“三万”活动的重点放在“访民情、增感情”上。到4月21日,已走访了全村100%的农户。走访座谈中,我们摸清现状,征求意见,了解愿望。边座谈,边宣讲政策,边传递信息,边解答疑难。农民群众纷纷表现出对干部进村入户的感激之情。4月12日,我们和易敏一起走访农户张定罗家,张定罗的老婆给我们一人打碗糖茶。座谈罢,张定罗一家子跟着我们一起到农户陈志兴家。陈志兴家谈罢,张定罗、陈志兴两家子又跟着我们一起走访徐纪元家。

临转回来,陈志兴的老婆、儿子媳妇拦在路上死拉活拉我们到他家吃午饭不可,好险把易敏的衣裳都扯坏了。

在王家村,我们所走访的农户,都对乡村干部赞不绝口。乡党委副书记王磊长年住在这个村,家家户户大大小小都和他亲热。村民代表张克玉说,我们的村干部处处为老百姓着想,舍得出力贡献大,公路硬化、引水到户、房屋涂白,每年都要为群众办几件实事。而易敏却说,不是我个人好,而是党的惠民政策好,我不过是贯彻落实罢了,再就是制度好,村上经济都是乡经管站管理,群众信得过,我们也行得端过得硬。

没想到党在农村的形象这么伟大

通过心连心的交流,王家村的群众也给我们反映了些问题和困难。经过梳理,我们选择热点难点和急需解决的问题,力所能及地帮办实事。

王家村是个库区村,位于茅塔水库右岸的四组有个滑坡体,去年夏季下大雨山体坍塌,把组长周思贤的楼房埋了半截子。易敏一声招呼,全组男女老少都来帮忙抢险。这次我们去后,村民纷纷反映要修一条水渠分水减灾,保护滑坡体下十几户村民安全。我们认为这个事是个急事。4月8日清早,我们到市国土资源局找到局长乔冰汇报情况,乔局长立马打电话到茅箭区国土资源分局。旋即我们回到村上,就见茅箭国土分局龚副局长、周科长等3人已经来了,正去山上勘察,真是雷厉风行!

王家村的老百姓把这样全心全意为群众办事谋福的干部称之谓“党”。二组村民刘金昌说,过去上面总是向百姓“要”这税那费,给不起就牵羊赶猪,甚至上房揭瓦,搞得很对立。现在上面不是“给”就是“投”,这补贴那补贴,这投资那保障,党的政策真是“两个哑巴睡一头——好得没话说”,再不好好搞,就是自己的问题了。

像刘金昌这样赞党爱党、颂扬党的好政策的,在王家村走访座谈中听到的可以说是“众口一词”。这个当今农村的新变化,使我们倍感精神振奋,也使我们倍感责任重大。我们工作组在积极为村上帮办几件实事后,还将帮村上理清思路,谋求更大发展。

(作者系十堰日报社正县级退休干部潘承田)

第二篇:来自廖家村民情日记

3月8日星期三晴

参加完“全市万名干部进万家入万户”会议后,我就在思索扶贫部门,特别是我这样一个刚到市扶贫办工作仅半个月的新兵应该如何作为。经充分酝酿,我办确定了4名优秀年轻同志分别进驻茅箭区茅塔乡廖家村、岩屋村,东城开发区枧槽村、胡家村。我与他们进行了集中谈话,讲明了工作纪律和工作要求,也算是个战前动员吧,大家愉快接受了工作任务。

问村情

8日一大早,我和进驻茅塔乡的两名同志出发了,本以为城郊的村很快就会到达,结果并不然。由于“五茅路”正在改造扩建,我们一路颠簸前行,有些路段,同志们还要下车步行。一个半小时后,终于到达廖家村,村党支部书记王明卿早已在村委会等候迎接。简单寒喧后,我就与村委会一班人聊起了村情。王明卿对村情如数家珍,娓娓道来。

廖家村总面积16.89平方公里,4个村民小组,223户738人,耕地面积480亩,其中水田360亩,山场面积2.3万亩。这里民风纯朴,生态完好,植被茂盛,是市、区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旅游扶贫试点村。2014年被列为全市扶贫开发与农村低保对接村,2014年被列为市扶贫办对口帮扶村,2014年5月,被省环保厅命名为“2014年度省级生态村”。近年来,廖家村发展反季节蔬菜、庭院经济和林特产业,建沼气池205口,硬化通组通户公路7.5公里,新修通村组水泥路10公里。如今的廖家村人更亲、路更畅、树更绿、水更清、村更美,每逢节假日游客纷至沓来。

最后,王明卿动情地说:“我们廖家村农民房子宽敞明亮,农牧业兴旺,村民劳务赚钱忙,生活环境大变样,感谢扶贫感谢党。”听完王明卿介绍,我为廖家村近年来发生的变化感到欣喜,也为扶贫开发给廖家村带来的变化感到高兴,同时深感我们肩上的担子更重了,责任更大了。

访民意

下午1点,在村干部指引下,我们到了三组村民金汉梅家。这是一幢刚刚竣工的两层楼,面积有220平方米左右。金汉梅家属于重组家庭,男方带来两个孩

子,全家有6口人,去年还挤在旧土坯房里。当听村书记说我们是市里来的工作队时,她很高兴和我促膝拉起了家常。她说,过去家里经济比较困难,近几年,党的农村政策落实得好,加上市里派来的工作队和乡、村扶持,我发展生猪养殖和蔬菜种植,现在每年可收益2万元左右。从她饱经风霜的脸上,我看到了她生活的艰辛和沧桑,也看到了她们家未来的希望。我鼓励她,只要勤劳,今后的日子会更红火。

在农家乐业主王清家,我与他算起了经济账,得知他一年靠开办农家乐能增收2万多元,儿子在外打工,一年下来也能挣回一二万元,一家人生活有滋有味,我也感到放心了。

在老党员廖修荣家,1931年出生的老王向我讲述了红色茅塔过去的光辉历史。回想 ……此处隐藏5441个字……好几户移民,也在城里定居多年,并购买房屋,均表示不要村里宅基地。我在想,这种情况该如何处理达成既符合政策,又让移民满意,还不给今后工作留下隐患。这还需要我们发展庭院经济

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工作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建设的难点,事关中线工程建设的成败、移民切身利益和社会大局稳定。从现实来看,移民安置预期与客观现实存在差距,有限投资与移民利益存在矛盾,建房规划与具体操作也存在偏差,这就需要我们驻村工作队要认真倾听移民心声,及时掌握移民动态,耐心做好移民思想工作,切实解决移民合理诉求,和移民交朋友,视移民为亲人,就能做好 移民迁建安置工作。

关于王家山包括移民在内的村民未来致富的思考:王家山平均海拔600米,属高寒气候,山地坡地多,大都不适宜农作物生产,种粮产量不高。一直以来,全村250户,1015人。全村500劳力,有400在外长期打工,劳务经济成为村里主要支撑,加上虽父母进城学生,村里留下的大都是老人和留守妇女一共不到500人。如今,制约全村发展的问题主要是交通和产业。2、王家山人过去进城要摆渡到黄方公路乘车进城,或直接绕4公里山路走到黄龙镇进城,现在经过争取,通往山外的4公里道路正在铺毛路面,届时,村里人出行就不难了。二是需要培育农民致富产业。前几年,村里发展了300多亩柑橘,但因高寒气候,树基本冻死完了。这些年,村民除了种麦、种玉米,小部分朝阳地收点油菜,就没有其它产业项目了。要让包括移民在内的村民早日致富,根据村上经济发展现状,和前阶段的调研走访,我想和村干部开个会,重点从三方面做好致富产业项目:一是借鉴白马山高山气候特点,邀请专家论证,发展高山绿色有机茶园300亩,

找到一个村民、移民长远的致富门路。二是发展土鸡养殖,通过奖励引导办法,培育农户每年出栏土鸡上万只,形成卖鸡、卖土鸡蛋的副业致富格局。三是南水北调蓄水,水位线上来后,组织年轻劳力户发展网箱养鱼,形成渔业富民产业,这项工作要早谋划。四是从长远生态与经济效益出发,在村里打造千亩杉树经济林带,并在100亩板栗林地的基础上在适度扩大,引导农户发展庭院经济致富。接到电话,下午要在黄龙开移民推进会,匆匆赶回。明天早上再进村里,确定长期居住在城里移民户的建房选址问题。

(作者系张湾区建设局长 刘刚)

第五篇:县政协副主席王治国的民情日记

4月18日 晴 星期一

今早匆匆吃罢早餐,八时许,我到办公室阅处完有关文件,向政协办公室负责人通报近期工作日程,衔接相关事项后便驱车上官渡。车过上庸镇余家垭子,路况逐差起来,因为此段正在改造,近60公里的路程,经过一路颠簸,到官渡集镇已是11时许。顾不上喝水,就向新街村跛锣山进发。

在烟地里见到烟农张体成,他正汗流浃背地忙着起烟垄,准备栽植烟苗。今年53岁的张体成,个子长得不很高,但很结实。说到种植烤烟闯出致富路,张体成把切身体会一股脑儿倒了出来。

“说实在的,种烟确实很辛苦,从整地施肥、起垄盖膜到采收烘烤,需要下很大的力气。但是我不怕吃苦,而且我管烟比管庄稼细心得多。”

“刚开始,缺乏种植知识和烘烤技术,后来便积极参加县、镇两级烤烟技术培训班,和烟技人员经常沟通交流,并不断总结经验,终于掌握了要领。”

“我们这里有不少村民外出打工,我的两个弟弟也在外面当包工头,弟弟也动员我加入。我想:我们有的是山地,合理调整产业结构,靠种植和养殖同样能致富。”“2014年种烟20亩,收入31800元,2014、2014年、2014年收入5万多,去年种植烤烟30亩,因天气差、病虫害等基本保本。今年发展40亩,只要天气好,预计收入不会少于10万元。”

“6年来,我种植烤烟得到政府大力支持,因种烟业绩突出,已经连续两年得到政府的奖励,不仅在村里是种烟大户,在镇里也是排在前列,我的房子、家用电器都是靠种烟后才有的,所以我不会放弃种植烤烟,我相信日子会一天比一天过得更殷实。”

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利用积累的资金搞养殖,去年他除烤烟外,其它收入近3万元。更令人赞叹的是他一家子的勤劳。我衷心祝愿他一年更比一年好。

告别张体成,来到徐定明家,徐定明曾任新街村村支部书记,今年57岁。从他家门口目举远望,只见一排排整齐划一、新颖别致的徽派民居镶嵌在青山绿水间。谈起移民与非移民的差别, 徐定明更多的是感慨:“没想到,他们(移民)这辈子真能享上好福气,交通便利,沼气、自来水一应俱全,道路全部硬化,美化也在进行,我打心眼里羡慕!”

徐定明对我说:“虽然这一片不是移民,没有享受到优惠待遇,但是这里的群众

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近20户人家已有13户盖起新楼房。”环视徐定明小院四周,在绿树红花映衬、微风轻拂下,黑瓦白墙若隐若现,勤劳的群众有的在进行墙体装饰,有的在修筑院间路,有的正在备耕……好一幅充满生机的热土。

“我觉得移民更应该向非移民学习”,我心里默默地念着。

走出跛锣山,我来到家竹园移民安置点,这里是潘口水电站移民安置点之一,也接纳了部分龙背湾电站库区移民。为了能让移民们住得安心和舒心,村里除了帮他们挑选最佳的建房用地外,还调剂出生产用地,统一分配给移民。村党支部书记刘顺波介绍:“移民安居以来,在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支两委积极做好安民工程,指导选举产生村民小组长、村民代表;鼓励移民参与村集体事务,为本村的发展出谋划策;积极加强沟通,建立不定期走访制度,及时了解移民的生活、生产现状,让他们能真正融入新街村这个大家庭中。”

我仔细察看了移民在当地分得的水田、旱地,并深入到移民家中,详细询问移民家庭人口、田土分配、生产生活等情况。移民刘金学说:“村民们十分友好,一点都没有把我们当外乡人看待。不管是住房条件还是收入都不错。”移民陈贤德笑逐颜开地说:“我们来这里已经习惯了,我们安心在这里生活”。在一号场平安置点,勤劳的移民群众正在门前栽植树木,我向他们询问当地群众相处是否融洽,移民刘成明说:“我们很融洽,有事大家互相帮忙”。

在影响区王永学家,向他询问了新房选址、移民政策是否满意,王永学夫妇满脸笑容地说:“我们一家人都很喜欢这个地方,现在我们最大的希望是早点把房子建起……”随行的镇长伍盛国答复说:“你放心,你的事就是党委、政府的事,我们始终会善待移民、尊重移民、关心移民、帮助移民。”“镇干部带着热情、饱含真情、倾注感情,视你们为亲人,你们一定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我连忙补充说。爽朗的笑声回荡在夜晚寂静的山村。

通过走访,总的感到群众对党的政策落实情况比较满意,村里生产发展,民风淳朴,和谐安宁。对群众提出的添置农耕机、整修烤烟炉、改善耕地质量等愿望,一定想方设法协调解决。(王治国)

阅读此文后还关注了以下范文:

虢王镇记“民情日记”建“民情台帐”活动汇报

市政协副秘书长王勇来自鲍花村民情日记

学习蓝书记、王市长《民情日记》心得体会

民情日记 民情调研

民情日记

《王家村民情日记(精选多篇)[此文共10113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